郭炳麟校友:昔日母校育英才,今朝歸來獻綿薄
稿件來源:宣傳部 發(fā)布時間:2024-03-05 點擊次數(shù):
又是一年佳節(jié)至,又是一季開學時。在山西進山燈彩傳媒有限公司的贊助下,我校中都校區(qū)裝點上了絢爛多彩的龍元素花燈,師生們沉浸在溫馨和喜慶的氛圍中。這些花燈的展陳,離不開郭炳麟教授及其學生張晉川先生的大力支持。近日,《山西醫(yī)科大學報》記者團學生記者有幸對他們進行了專訪,深入了解了花燈展的初衷以及郭教授的求學經(jīng)歷,同時學習他做人做事的準則,深刻體會到了良醫(yī)精神的真諦。
元宵佳節(jié)送龍燈,報效母校譜華彩
我們感謝郭炳麟教授和張晉川先生捐贈的花燈,為整個校園增添了一份色彩與熱鬧,郭
教授卻笑著說,兒子報答母親,哪有能報答完的。
他感慨歲月如歌,轉(zhuǎn)眼間離開母校已有近六十載。母校不僅是他求知的殿堂,更是培育他成長的搖籃。在這里,他度過了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時光,結(jié)識了良師益友,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(jīng)驗。母校之于他,有著母親般的溫暖與關(guān)懷。她教會自己如何為人處世,如何面對困難與挑戰(zhàn)。每一次成功與失敗,都在母校的見證下變得更加珍貴。如今,自己雖已離開母校,但心中始終懷著對母校的感激與思念。為了回饋母校,他特意捐贈了龍元素花燈。
談及制作花燈的不易,郭教授和張先生只用寥寥幾語帶過,比起過程的艱辛,他們更看重、也更希望這兩組龍元素花燈,能夠帶給山醫(yī)學子非凡的意義。
郭教授說,在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史里,龍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主角,它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(nèi)涵,代表著吉祥、繁榮與希望。幾千年來,人們不斷塑造心中的“龍”,不變的是,“龍”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,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,龍所容納的文化底蘊也已成為華夏兒女的精神寄托。
郭教授和張先生深情表示,捐贈龍燈的過程對他們自己而言是一次心靈的洗禮。當他們親手將龍燈送到母校時,深感責任與使命之重大。他希望我們永遠銘記我們是“龍的傳人”,是華夏兒女,在未來的日子里能夠珍惜在母校的時光,努力學習,為母校爭光。在母校的培育下,成長為社會的棟梁之材,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,讓中華民族這條東方巨
龍乘風破浪,以昂揚的精神風貌引領(lǐng)時代。
感恩母校,以龍燈傳情。這兩盞龍燈不僅代表著郭炳麟教授對母校的感恩之情,寓意著母校在他心中的崇高地位,更彰顯了他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以及對山醫(yī)學子的殷切期望。
憶往昔崢嶸歲月,望今朝繁花亭亭
無論身處何處,往昔的回憶總能勾動人們的心弦。在與郭教授的交流中,我們也了解了郭教授求學之路的艱辛,切實體會到了成人成才的不易,而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郭教授,卻也仍然希望當代學子亦能勤勉,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。
郭教授出生于醫(yī)學世家,父親也是一名優(yōu)秀的軍醫(yī),受了家族氛圍的熏陶,他也克服萬難,在高考中取得優(yōu)異成績,成為班中唯一一個考上了山醫(yī)的學子;而在本科五年的求學生涯中,他與學校、老師的感情日益加深。尤其是對于當時的校長,他這樣說:“沒有他,我也當不了醫(yī)生,拿不了手術(shù)刀?!倍藢τ诙鲙煹母屑ぃ淌谶€著重表達了對黨,對國家,對政府的感激之情。
20世紀六七十年代,國家正處于起步期,經(jīng)濟困難,普通人家培養(yǎng)出一名大學生難上加難。郭教授說,他也算一個幸運兒,靠著政府給的助學金順利念完了整個大學,一簞食,一豆羹,粗糧咸菜,這樣的清貧環(huán)境,卻造出了一個個棟梁之材。郭教授讓我們謹記,浪費資源,哪怕是一口面包,一張紙,都不應(yīng)該。
而如今已高齡的郭教授,還時刻警醒著自己回報祖國,回報社會。他足夠?qū)I(yè),從事外科三十余年,主編多部醫(yī)學著作;他不斷進行學科建設(shè)、人員培養(yǎng)、人文建設(shè)、新技術(shù)開發(fā)、為醫(yī)學事業(yè)不斷奉獻;他足夠熱忱,在“從心所欲,不逾矩”的年紀,回首往事,仍能對“普外”表達深深的熱愛;他足夠愛國,興辦紅色會展,傳播毛澤東思想,堅定對黨信仰;他足夠慷慨,捐助希望小學,疫情時更是捐獻一萬個口罩,兩箱藥皂;他足夠體貼,能貼心為同事捐贈暖水袋,為故人買拐杖。
全面發(fā)展為祖國,修身修德為人民
每一個山醫(yī)學子都應(yīng)該思考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(yōu)秀的醫(yī)務(wù)工作者,對此,郭教授以自身的豐富人生閱歷為鑒,為我們提燈指路、育夢成光。
既要讀萬卷書,也要行萬里路。郭教授告訴我們,要多出去走走,把旅途中見到的優(yōu)秀人物事跡拍下來,記在腦子里,認真推敲,以他們?yōu)榘駱?,完善自身。另外,作為讀書人,一定要多讀書,傳承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。
要與時代接軌,掌握必備技術(shù),全面發(fā)展自身,“希望你們成為一個百事通類型的人”。在郭教授年輕的時候,電腦和英語都剛開始普及,為給孩子們買打字機,買英文報紙,他將自己的工資節(jié)省下來,“開發(fā)他們的大腦,讓他們在無形之中掌握一門這個時代必備的技術(shù),同時把外語學好。”祖國發(fā)展日新月異,我們年輕人要關(guān)注時代需要怎樣的人才,勇敢地迎接時代的潮頭。
“給予比獲得更好”“給予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”。郭教授以他自身捐贈暖水袋和希望小學的例子告訴我們,財產(chǎn)用在幫助他人才能延伸財產(chǎn)的價值,也是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?!拔疫@個年齡是干不動了,每天就是吃喝玩樂,然后等待最后一天的到來,可是我不甘心,我就是躺也要躺在工作崗位上?!惫淌诘倪@番話讓人尊敬不已,或許“奉獻”一詞更加適合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。
立身先修德,郭教授自身就是最好的例子。他帶領(lǐng)科室的時候以身作則,嚴禁遲到早退,怕規(guī)定實行不好,于是故意遲到扣自己的錢;自己收藏的紅色藏品,無償給我校展覽;天冷了,給身體不好的老年人送去熱水袋;一所所希望小學在他的資助下結(jié)果開花。當這位先生如此真實地站在面前,人們都能感受到他的力量,忍不住想追隨他的腳步。
青年的成長成才關(guān)涉祖國發(fā)展態(tài)勢,在郭教授看來,青年是國家的未來,就像向日葵永遠朝著太陽,青年也應(yīng)該時刻朝著國家,朝著黨。他說,我們都是龍的傳人,就要時時刻刻謹記自己的根,記得腳下這片土地。他還說,我們處于大好年華,就應(yīng)該多嘗試,多讀書,恪守紀律,多注重精神的富足而非只看重物質(zhì)的豐裕。
(文/常心玉、杜斌娜、彭文婷;圖/ 郭晨、吳婧;指導教師/王鴻雁)